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治社会 >

打着挣钱幌子却深藏套路! 副业"馅饼"可能是陷阱(2)

2020-09-01 19:10来源:工人日报浏览:手机版

  除了刷单,如今较为常见的征信修复、微信跑分等网赚途径,都涉嫌触犯法律红线。参与其中的人既无法获取所谓的高回报,又可能卷入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郝旭东建议,任何涉及经营、获利的行为,都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社会和个人的权益。
  挣不到钱反积压了不少商品
  得益于社交、支付、物流等配套的完善,大量数字化兼职就业岗位被创造出来。记者了解到,2019年,仅微信平台带动的直接就业机会中,兼职就业达1519万个。其中,社交电商作为微信带动就业的主要领域,成为不少人的副业选择。
  朋友圈带货、代售、代购等都属于社交电商的范畴,其基本逻辑是,利用个人社交资源和信用从事商品和服务销售。目前,社交电商领域的企业巨头有拼多多、京东、淘宝等。大平台进驻,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个体参与社交电商的信心。
  疫情期间,来自广西的何雨洁加入了某社交电商团队,做香氛推广。何雨洁的“上家”告诉她,行业里做得好的人能月入几万元,做得一般的也能月入好几千元。但几个月过去,何雨洁不仅没有成功发展到“下家”,手里还积压了不少商品,销售无门。“也许是自己缺乏经验,或者选的平台不对。”何雨洁说。
  有专业人士认为,社交电商的赢家通常是入行较早的头部团队,他们一般拥有庞大的粉丝群。普通用户想通过社交电商赚钱,需要对其商业运作模式有透彻的把握,还要提高社群运营能力,这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否则很可能变成社交电商的消费用户。
  疫情过后,何雨洁回归到本职工作,但她并没有放弃做副业的想法。“未来打算从自己擅长的幼儿教育入手,但眼下先把主业做好。”
  朱欣(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