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惩戒了"熊孩子",不着调的家长怎么管
四川检察机关调研发现,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家庭监护的缺失往往成为“隐秘的角落”—— 惩戒了“熊孩子”,不着调的家长怎么管 阅读提示 近年,未成年人涉罪案件不时出现。四川检察机关调研发现,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中存在监护缺失或缺陷的家庭超过62%。自2015年起,四川省检察机关探索“强制亲职教育”工作,让不合格的父母“回炉再造”。检察官表示,相关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都是一帆风顺,除了需要立法支撑,还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 “母亲训斥的声音一直不停,中途还几次打断我们的交流,16岁的男孩则始终低头不语……”8月17日晚,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负责人魏婷,如是向《工人日报》记者讲述她入户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发生的一幕,“对于这样的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唯有深入再深入,才能帮助其从观念上转变,否则孩子免除刑罚,再次回归家庭也存在隐患。” 当前,未成年人涉罪案件不时走进大众视野。认真梳理发现,许多走向犯罪的未成年人身后都有一个“一言难尽”的家庭。四川是全国外出务工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留守儿童超75万人。四川检察机关调研发现,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中存在监护缺失或缺陷的家庭超过62%。 依法惩戒了“熊孩子”,“不着调”的家长怎么管?为从源头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免遭侵害,自2015年起四川省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强制亲职教育”工作,让不合格的父母“回炉再造”。5年时间过去了,具体成效如何?《工人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沉默、寡言、内向——在魏婷眼中,那个一直被母亲追着碎碎念的16岁男孩亮亮(化名),面对外界时,已经严严实实地将自己包裹起来。一直以来,他都处于一个极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父亲至今仍在服刑,母亲改嫁后,一家三口的生计全都寄托在了继父身上。他渴望尽早独立,进入酒店打工,却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事起了争执,持金属器械打架伤人。因主观恶性较轻,在公安移送至检察机关后,其被采取了取保候审。 “在我们家庭调查的询问过程中,这个男孩始终都在认真聆听应答,但问及更深入的家庭情况,他便保持闭口不言的状态了。”魏婷说,这不由得让她想起了两年前的一个案子。 那也是一个16岁的男孩,名叫小西(化名),在伙同他人盗窃多辆汽车后被抓获。检察院了解到,小西的父亲在其幼年时因犯罪被判刑,被释放回到家中不久又到云南打工。因在孩子青春期成长的关键阶段缺失5年,父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存在严重问题。母亲独自将小西抚养长大,母子沟通较少。小西小时候经常被其他大孩子欺负,认为只有混社会才能不受欺负,初中辍学之后,结识社会闲散青年,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后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其父母的监护失职是诱发小西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随后对这个家庭启动强制亲职教育程序。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通过强制亲职教育的推进,小西和父母间的亲子关系变得日益紧密。”自2015年四川省探索强制亲职教育工作起,魏婷接触了大量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家庭,她认为即便目前亮亮和母亲的关系剑拔弩张,但通过不断深入的家庭教育指导后,一定能够得到改观,“毕竟这还仅是我们的第一次’家访’”。 父母“回炉再造”依靠强制力 在魏婷看来,几乎每一个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的推进,都不一帆风顺。 以小西为例,其父得知儿子被刑事拘留后,立即辞掉云南的工作并放弃薪酬,与其母一起到看守所探望。但在取保候审后,小西与父母仍有对抗,父亲找不到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打骂加剧了紧张关系。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陈士达严重违纪违法案剖析:“贤内助”成贪腐助推器 08-21
- 中盐集团原董事长茆庆国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 10-19
- 中国道路的世界启示 10-20
- 安徽工业园固废倒长江事件续:管委会主任被免职 04-10
- 5家五星级饭店被取消资格 11家被限期整改12个月 08-20
- 完善公诉案件审查报告彰显庭审预案功能 06-16
- 内蒙古检方全力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07-14
- 外交部:拿所谓人权问题服务于一己政治目的不道德 12-12
- 记者手记:做好大督查最后阶段的收官工作 08-30
- 17架无人机飞行表演时坠毁 竞争对手公司干的! 05-11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