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把“校园贷”做成“安心贷”

2019-11-01 09:38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鼓励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深耕学生信用贷款市场,完善大学生征信体系——
  把“校园贷”做成“安心贷”
  近期,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一项预警,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警惕多种形式的“校园贷”诈骗,上海、长沙等地也发文提示“校园贷”“培训贷”等消费信贷产品风险。
  大学生信用贷款为学生实现自我提升、消费和创业等需求提供了资金便利,但一些非正规网贷平台的进入,使得这一市场乱象丛生、备受诟病。加之一些组织打着“信用贷款”的幌子,将学生骗进高利贷陷阱,让人们对“校园贷”退避三舍。
  目前大学生对信用贷款有哪些需求?这个市场总体运行如何?保证校园信用贷款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哪些“短板”亟待补齐?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采访。
  大学生信贷消费旺,网贷平台暗藏陷阱
  北京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张慧平时喜欢在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平台上购物。由于信用良好,她的“花呗”有近一万元的信用额度,“虽然信用额度不低,可我不会乱花钱,要看值不值、能否还得上。”
  张慧曾经用“花呗”缴纳体检费,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分6期还款,每月不到300元,负担不大。”张慧说,身边很多同学都用过“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产品,“报英语培训、舞蹈班、烹饪班,五花八门,都是为了充实自我。”
  跟小张抱有同样消费理念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据测算,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的规模达到数千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速,催生出庞大的消费信贷需求。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18年大学生月均生活费超过1400元,一线城市1800元以上的群体占比最高,有近半大学生有过分期付款的信贷消费行为。
  不过,大学生中既有理性消费者,也不乏被虚荣心支配的“剁手族”。今年6月,西北某高校的大一学生李寅打算在网上购买动漫玩偶,但手中资金并不充裕。在室友的推荐下,他在某现金贷平台开通了账户。“一间寝室有一个人用,室友往往会跟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张玉伟认为,不少学生都了解超前消费和贷款存在隐患,但同伴效应是他们难以抵制诱惑的原因之一。
  “感觉很难停下来。”东北某高校大四学生刘珍珍说,习惯贷款购物后,“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这根弦就松了,买东西下单没啥感觉,开销越来越大,一年前3000元的信用额度绰绰有余,现在勉强够用。
  庞大的信贷消费需求面前,“套”深“坑”多的各类非正规网贷平台也混入校园,令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防不胜防。
  以“培训贷”为例,不少培训机构忽悠学生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缴纳学费,却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在网贷平台办理高息贷款。“美容贷”瞄准的则是爱美的女大学生,她们被黑中介或美容机构诱导过度消费,签下数额不菲的贷款合同。这些贷款一旦背上,就成了甩不掉的包袱,甚至引发巨额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为了净化市场环境,2016年4月,相关部门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2017年5月,原银监会、教育部和人社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从事校园贷业务的网贷平台一律暂停新发校园网贷业务标的,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成本高、收益低,商业银行对校园贷难倾心
  面对违规“校园贷”的蔓延,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大学生信贷需求如此旺盛,正规金融机构为什么不对这个市场大力开垦、精耕细作呢?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