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假记者横行10余年:以负面信息敲诈 有人知假也给钱(3)

2018-09-22 15:05来源:澎湃新闻浏览:手机版

  黄安说,“以人代站”的出现,让很多广告业务员能够明目张胆地以“记者”自居,“因报社不在本地,管束不严,他们只要每年按时完成经营任务,就能一直以某报社‘记者’的名义在陕北待下去。真正的新闻敲诈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
  在黄安的记忆中,随着“以人代站”模式的出现,陕北近十几年来涌现出众多假记者,“尽管有些媒体会指派报社内部的记者前往陕北‘驻站’,但也有一些媒体,更愿意另行聘请陕北当地人来从事经营活动。到2007年前后,这个门槛已经相当低了,只要有人介绍,在当地有人脉资源,便能顺利与报社签署协议,成为‘记者’。”
  “他们没有工资,生存全靠广告提成,那时候在延安‘以人代站’每人每年的任务是20万元左右,榆林略高一些,大概30万元。如果完不成任务,报社就会换人。但我在陕北这么多年,从未听说过有谁完不成任务被换掉的。”黄安说,尽管这些媒体大部分是小报小刊,有的报社名字甚至从未听过,但对于被假记者们盯上的企业,足以起到震慑的作用。
  黄安口中“被盯上的企业”是指一些违法违规经营,或者出现安全事故的企业,这些违规现象以证照不全和环境污染为主。
  榆林市府谷县一家煤矿加工企业负责人刘茂告诉澎湃新闻,府谷县共有大小煤矿70多个,其下游的加工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多年来,只要谁家出了事故,短短两三天,就会有数十名甚至上百名‘记者’蜂拥而至,他们来了什么也不说,就拿着相机到处拍,等企业负责人主动与他们接洽,之后,他们便会提出‘给赞助’的要求。”
  刘茂说,所谓的赞助通常包含报纸征订和广告投放两种形式,报纸征订的价格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元,广告投放的金额则“不太好说”。企业为了息事宁人,大多都会同意他们的要求,但给了钱之后,到最后往往一张报纸也见不到,“‘赞助’只是个幌子,要钱才是真正目的”。
  在府谷县新民乡聚集着大大小小十七八个煤矿,其中一家煤矿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这里几乎每一家煤矿都曾给过“记者”赞助费,“不给不行,违规情况一旦被曝光,罚款的金额要远远高于‘赞助费’,甚至要承担刑责,没人愿意冒那个险,这些钱相当于买了个护身符”。
  “甘愿吃亏”怪相
  在多年与假记者的接触中,许多企业也逐渐能够分辨记者的真假,但在存续陕北十多年主要针对煤矿企业的新闻敲诈中,仍有不少苦主“甘愿吃亏”。上述煤矿负责人称,“即便知道他们是假的,还是不敢惹,因为假的背后有真的。这里面有太多东西见不得光,说不清也道不明。”
  神木市一家镁业公司负责人称,许多被敲诈的企业最初也会要求查看假记者的证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程序最终被省掉了,“都知道他们没有记者证,但也知道他们有渠道将负面信息曝光,有人在这种事上吃过亏,所以到后来,连他们自制的工作证也不会再看了。”
  针对这一情况,黄安说,随着假记者不断滋生,陕北的媒体行业逐渐陷入混乱,“行业乱了,就没法通过正规的套路去做业务。有些真记者看着假记者挣钱眼红,碍于报社规定又无法像假记者一样在外面大张旗鼓地实施新闻敲诈,最终便出现了真假记者相互配合的情况。但不管是真记者、假记者还是被敲诈的企业,在这些事情上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事成之后,所有人都会把这事烂在肚子,这也是这一行业为祸多年却始终相安无事的原因。”
  真记者参与新闻敲诈的情况,在警方公布的一组数据中也有所体现,据《中国青年报》9月10日报道,截至9月6日,陕西省公安机关为净化舆论环境展开的敲诈勒索、谣言惑众等行为专项整治中,共办理案件60多起,其中榆林市32起,西安市14起,延安市6起,西咸新区2起,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汉中市、安康市及商洛市各1起;涉案金额968.16万元,涉案人员96人;现已刑事拘留57人、批捕12人(持证记者6名)。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