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精准推送、大数据杀熟 网络时代如何规范“算法”

2018-07-04 09:44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专家建议应强化对“算法推荐”本身的法治监管
  网络时代,应如何规范“算法”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浏览一些网络APP,如果你曾打开一条关于健身的消息,之后经常会收到各种关于健身知识、健身产品的广告推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应用的兴起,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定制化、资讯分众化已经得到较广泛应用。
  算法推荐满足了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通过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快速精确匹配,大大降低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为生活带来便利。但是,算法推荐在带来高效与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大量低俗劣质信息精准推送、大数据杀熟等诸多乱象。
  网络时代,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算法”?又该如何规范“算法”以趋利避害,实现网络空间的清朗生态环境?
  算法推荐背后乱象频发
  今年4月,针对“快手”和“今日头条”旗下“火山小视频”在内的直播短视频平台出现的大量未成年早恋早孕视频,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快手”和“火山小视频”相关负责人,责令其全面进行整改,并要求暂停有关算法推荐功能。
  大量精准传播恶劣低俗内容,只是算法推荐技术所引发乱象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一些夸大其词的广告、博人眼球的标题党、极端情绪化的文章等信息,都更多更频繁地出现于一些平台的算法推荐序列中。对此,有网友总结了算法推荐劣质信息的三大特质:真假难辨、价值导向错乱、缺乏深度。
  为什么在算法推荐技术深度应用的网络世界,这些劣质信息的野蛮生长加快了、放大了、频繁了?
  算法推荐技术事实上充当了传统内容分发过程中的“编辑”角色。内容能否推送、推送给谁,都是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说了算,而依据的标准往往就一条:能不能获取流量、能不能吸引关注。作为一项技术应用,算法推荐本身是中性的,但在“技术中性”的背后,却潜藏着推送者的价值导向。正是这种“流量至上”的单一价值导向,让推送者忽略了内容本身的真伪和善恶,最终导致劣质信息层出不穷。
  “更重要的是,基于这种价值导向的算法推荐,还会形成一个充斥恶劣低俗内容的‘信息茧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算法推荐很容易让人形成自动过滤掉“不感兴趣”“不认同”的信息,实现“看我想看,听我想听”,但通过推送传播博人眼球的劣质低俗内容,以获取关注和流量的取悦用户之举,事实上导致了网络空间中劣质内容的“劣币”驱逐了优质内容的“良币”。
  “技术中性”不能等同于“价值中性”
  “技术中性”不能等同于“价值中性”,不能让价值观成为算法技术的附庸。算法推荐毋庸置疑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技术可以没有价值观,但是作为技术发明者、操纵者的人,不能没有价值观。因此,应纠正“流量为王”的价值观,用积极健康、符合公序良俗的价值观,指引算法推荐的设计和应用。
  “算法推荐不仅是价值观问题,还是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当下由算法推荐引发的各类问题,都涉及内容监管和法律规范。朱巍举例,目前直播内容相关的专门立法并不少,从网络安全法到网信办的相关规定,都对内容安全作了具体规范。
  但从直播内容存在的时空权重看,内容产生于用户,分发于平台,接受于用户。实践中,立法对内容产生者——短视频制作者和主播作出了较明确的规定,甚至各平台也作出了进一步的公约自律细则;对直播观看者和传播者,立法也规定了举报权利和传播者责任。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