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10天生产9.1吨!“猴头菇菌种基地”咋成制毒窝点?(2)

2018-04-24 22:01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毒品下乡”如何防范?
  福建与蕲春之间路途遥远,制毒行为为何会选择在蕲春进行?
  王玉堂认为,一方面,这是因为近年来沿海地区加大了对制贩毒品的打击力度,一些毒贩开始寻找新的生产窝点;另一方面,中部一些地区制毒案件相对较少,人们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犯罪嫌疑人特意选在山坳中,不易被发现。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4月中旬,湖北警方在武汉将涉嫌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此前,负责运送制毒器具和原材料的货车司机、犯罪嫌疑人戴某在浙江杭州落网。
  目前,前期抓获的1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生产制毒物品罪被逮捕,案件已移送起诉至蕲春县人民检察院。近期抓获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毒品犯罪危害性极大,一定要从严打击。”王玉堂说,在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张金林介绍,一部分用于制毒的原料是通过物流寄递的方式运送,因此,相关物流企业在执行验视制度时应更加严格,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对于一些制毒窝点特意选在人员稀少的地方、隐蔽性较强的问题,办案民警建议,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基层村组干部和基层群众的警惕性,警民联动,让制毒窝点无处藏身。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