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诗词大会”夺冠外卖小哥:想再做一两年回老家创业

2018-04-07 11:26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诗词大会夺冠“走红”外卖小哥想回乡创业
  第三季总决赛战胜北大硕士成“网红”;平常随身携带《唐诗三百首》,他说读诗词是一种精神寄托
  4月4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现场,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北大硕士彭敏,获得总冠军。爆冷门的比赛结果,让雷海为成为“网红”。
  昨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雷海为说,7岁起读诗,喜欢文字的韵律感,至今仍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从20岁离家起,雷海为已经在外漂泊17年,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如意,也一直未成家,但是在他看来,“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追求,读古诗词,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午休时间读《汉语语音史》
  新京报:获得总冠军后,生活上有什么变化?
  雷海为:周围人都是通过看电视,知道我拿了总冠军,从4日晚上之后,生活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身边的工友们,觉得很意外,很惊奇,会说我“很厉害”之类的;然后就是各种人回来拜访,加上一些媒体采访,也没有办法继续工作,所以5日之后我就没有再送外卖了,一直就在家里。
  新京报:之前是什么样的生活节奏?
  雷海为:以前是每天上午8点钟起床,然后要做饭,把早饭和午饭一起做了。上午出门送外卖,大概10点半开始忙,一直到下午2点半,之后就是回来吃个午饭,换一个电瓶。中间我会休息一个多小时,用来好好地看看书。然后从下午4点半开始,忙到晚上8点半以后。
  新京报:收入上怎么样?
  雷海为:夏天的话是旺季,一个月可以到8000多元,现在淡季的话,差不多就是4000多元。
  新京报:利用午休时间读书,会跟周围人格格不入吗?
  雷海为:现在和7个同事合租,他们一般回来就是打手游,或者看视频。平时大家各玩各的,很少管别人的事情。
  新京报:一般会读些什么书?
  雷海为:经常带在身边的,就是一本《唐诗三百首》。前两天发现一本好书,叫《汉语语音史》,因为我对于古汉语发音一直就很感兴趣,所以就买来带在身边,休息的时候读一些。
  新京报:关注古汉语发音,与喜欢读诗有关系?
  雷海为:是的,之前我读古诗的时候,发现很多地方并不押韵,感觉很奇怪。因为按理来说,所有的诗歌都是要合辙押韵的,后来就去查一些资料,才知道原来古汉语的读音和现在的汉语读音差距比较大。一些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诗句,用古音读,就会显得流畅很多。一直以来,我都比较想探究下,这些古代的诗歌,在产生的那个年代,到底应该怎么读。
  举一个例子,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这一句诗,按照现代汉语,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xie”,但是这样读是不押韵的,读不通。后来我去看这方面的书籍,才知道这个字在唐代读作“sia”,是一个现代汉语已经消失的音调,叫尖团音,如果用唐代语音去读,那这一句就是押韵的。
  “看到喜欢的诗就想背下来”
  新京报:为什么会对古诗词感兴趣?
  雷海为:跟小时候的家教有关系,也跟父亲有关系。父亲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来在基层司法所工作。小时候,家里要求很严,上学后就强制我背唐诗。
  第一次背诗是在七岁的时候,还记得背的第一首诗是《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当时就很喜欢这种有韵脚,又朗朗上口的句子。发展到后来,背诗词的兴趣,要比读课文的兴趣大很多。一直到现在,我的现代文读得都很少,只是偶尔会看一些小说。
  新京报:是刻意去背诵,还是反复阅读之后自然记忆?
  雷海为:学生时代,主要就是老师要求背诵。2004年,我开始自学诗词格律之后,对这一块的兴趣更加浓厚,开始大规模的背诵。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