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司法 >

230个指标综合评估执行案人民法院攻坚执行难取得4方面进展

2018-03-19 13:15来源:新华网浏览:手机版
    人民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执行工作则是这道防线的最后一环,是胜诉当事人维护权益的最终保障。2016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工作报告时说,“基本解决执行难”取得重大进展。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第一巡回法庭庭长刘贵祥就攻坚执行难相关问题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进展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治理执行难大的工作格局;规范执行行为,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手段破解执行难;坚持善意执法,文明执法理念,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4个方面。
    规范执行“刀刃向内”
    近年来,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以“一性两化”为工作思路,突出执行的强制性,注重强调执行的规范化和执行信息化。
    “刀刃向内。”刘贵祥说,针对人民法院存在的消极执行、拖延执行、选择执行、乱执行,甚至吃拿卡要、冷硬横推等不良现象,最高法打造“制度铁笼”“数据铁笼”,制定若干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约束、规范执行工作。
    刘贵祥说,对于执行案件,最高法有“千里眼”和“显微镜”,通过执行信息化系统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案件的节点是否开展工作,是否存在违规等。重要的关键节点向当事人推送,让当事人了解案件进展程度,置于当事人监督之下。通过执行的公开,让执行在阳光下运行。
    “基本解决执行难”有没有具体标准?据介绍,最高法专门委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牵头,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法学会等机构共同组成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设置230个评估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另外邀请15家媒体及自媒体作为媒体监督者,10多位知名、有影响力的法学专家共同监督。
    执行信息化破解瓶颈
    “长期以来,人民法院执行案件数量巨大,2017年为790万件。”刘贵祥说,近年来,人民法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手段破解执行难。
    执行难,难在查人找物。刘贵祥说,最高法建立起四级法院都能使用的网络查控系统,包含3700家银行、证券登记部门的证券信息、工商局的股权信息、公安部的车辆信息等。对于规避执行、抗拒执行者实施联合信用惩戒,最高峰值纳入990余万失信被执行人,实行失信人被执行名单以来,221万人主动履行债务。
    执行难还难在财产变现,近年来,网络司法拍卖已成为执行案件的主要变价方式。刘贵祥说,全国法院以网拍为原则,以传统拍卖为例外,从2012年到现在成功拍卖84万案件,拍品49万件,网拍成交金额6400余亿元,成交率90%,溢价率72%,为当事人节约佣金193亿元,实现当事人利益最大化。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院长陈晓君说,依托最高法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执行信息平台,吴江区法院充分整合执行资源,该院创新打造“互联网+执行”新模式,即“互联网+执行公开”“互联网+司法拍卖”“互联网+执行联动”“互联网+执行手段”“互联网+执行管理”。
    2014年1月,吴江区法院开始“互联网+司法拍卖”工作,此后所有的司法拍卖都通过淘宝网进行。集约化办理网拍事务性工作,通过系统化的网拍操作流程,实现网拍标准化,利用拍品市场交易的大数据自主化确定起拍价。借助法院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定期推送拍品,运用360度全景智能展示看样,实现拍品推介平台的多样化。引入网拍辅助机构,设立网拍接待中心,一站式提供缴费、缴款过户、邮寄交付等网拍后的相关服务。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