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以超常规手段攻克深度贫困——贵州部分极贫乡镇脱贫攻坚见闻

2018-02-28 22:32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新华社贵阳2月28日电 题:以超常规手段攻克深度贫困——贵州部分极贫乡镇脱贫攻坚见闻
  新华社记者何天文、杨洪涛、向定杰
  冬去春来,贵州山区春光融融。春节后上班第二天,贵州榕江县定威乡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带领贫困户上山种了200多棵花椒树。“我们一定把树苗管护好,让花椒树成为‘摇钱树’。”今年38岁的贫困户文昌明说。
  文昌明所在的定威乡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2016年9月,贵州在全省确定了包括定威乡在内的20个极贫乡镇,由20位省级领导挂帅定点包扶,吹响攻克深度贫困的冲锋号。一年多来,贵州省采取超常规手段,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攻坚拔寨”,极贫乡镇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公路通了,脱贫增收有信心了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山区行路难长期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勉乡因大山阻隔、交通闭塞,许多村民生活贫困。“不通公路,大家干啥都没劲头,也没盼头。”加勉乡污扣村村民梁金龙说。
  “交通落后是致贫主因。”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驻当地脱贫攻坚指挥部联络员潘昌明说,加勉乡被列入极贫乡镇后,要素资源同步聚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仅全省交通系统就有近50人常驻,几十条通组路、产业路相继动工。至2017年底,全乡20个行政村80个村民组告别泥泞的山间小路,“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大家饲养的香猪终于卖上了好价钱,脱贫增收有信心了。”梁金龙说。
  按照规划,贵州从全省脱贫攻坚基金中单列“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子基金”170多亿元,其中40%以上资金投向交通。记者在部分极贫乡镇一些村寨看到,经过一年多的精准施策“破瓶颈、补短板”,水泥路、自来水已进村到户,一些连接城镇或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正在加紧改造。
  “乌江水呀波连波,两岸山坡石头多,一天到晚山里转,天亮起来挑水喝。”这首民谣道出了武陵山区铜仁市德江县桶井乡群众吃水难的无奈。桶井乡党委书记吴飞介绍,近年来全乡从可整合的20多亿元扶贫资金中,拿出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村民守着乌江吃水难的境况正在改变。
  产业脱贫,结构调整增效益
  随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深度贫困地区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谋划产业脱贫。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但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是发展林下养殖的天然“宝地”。记者在干塘村看到,规范化建设的一排排鸡舍和成群的土鸡在山林中若隐若现。合作社负责人王箭说,土鸡养殖基地是他和另外3名大学生合伙建的,因为是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由放养,一只4斤重的土鸡能卖80多元,去年以来已卖出两三批,很受市场欢迎。
  “他们有头脑有技术,在政府支持下,正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三宝乡乡长熊明会说,在当地,这样的返乡创业大学生还有好几个。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鲁容乡地处河谷地带,过去当地主要种甘蔗和花生,产业结构单一,农民脱贫增收缓慢。曾任鲁容乡科技副乡长的贞丰县农业园区办副主任柳家龙说,近年来,当地政府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大力种植芒果、百香果、西贡蕉、火龙果等特色水果,一批贫困户已开始摆脱贫困。
  安顺市紫云县大营镇许多村民长期以种植玉米勉强填饱肚子。如今,当地引进一家农牧科技公司兴建110个家庭农场发展肉鸡和生猪养殖,采取“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让贫困户有稳定收入。
  重教兴教,校园成风景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