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赤水脱贫攻坚制胜法宝:帮到关键处 扶到心坎上

2018-01-14 14:25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肥鱼田中欢快游,乌鸡林下高歌唱,石斛垒上尽情舞,村貌连年变模样……”这是贵州省赤水市扶贫攻坚以来农村生产生活巨变的生动写照。
  2017年10月底,国务院扶贫办公布全国2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赤水名列其中,赤水也成为贵州、乌蒙山区首个脱贫出列县。这座因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的“黔北边城”是如何脱贫的?干部群众怎么干的?近期,记者深入这个革命老区县探寻它的脱贫历程。
  脱贫了:“幸福的感觉像瀑布水砸在石头上轰轰作响,平静不了”
  赤水脱贫出列那天,市委书记况顺航一个人在办公室呆坐了很久,脱贫攻坚中的场景一幕幕在脑海中再现,“这是我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时间回拨到2013年,地处赤水市大瀑布4A级景区核心区的黎明村,村子景色优美、竹资源丰富,但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全村222户797人有28名失学儿童、37名贫困光棍、43名无业游民,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6%,被称为“穷三多”村,也是一个典型的“富饶的贫困村”。
  而经过4年多时间的精准帮扶,这个曾经偏远贫穷的村庄如今变成了产业多、小老板多、收入多的“富三多”村。“通过售卖竹原料、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种植业等,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2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4万元,36户村民买起了小轿车,5户贫困户娶了媳妇,全村没有一名失学儿童,村民个个有事做。”村支书王廷科说,去年黎明村已彻底甩了“贫困帽”。
  贫困户王正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从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他20亩竹林地,一年卖竹子和竹笋增收1万多元,村集体主导的猕猴桃产业和漂流项目一年分红4500元,加上儿子、儿媳每月在景区4200元的上班工资,全家四口一年有6万多元收入。“幸福的感觉就像瀑布水砸在石头上轰轰作响,平静不了。”
  青山翠竹变农民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多业并举拔除穷困之根,黎明村仅是赤水51个贫困村绿色脱贫的缩影。截至目前,赤水市政府、各类市场主体累计投入388亿元资金助推脱贫攻坚,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495户2412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6%降至目前的1.95%。
  赤水的真扶贫也换来民心的真认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赤水市群众对扶贫的认可度高达94.67%。
  脱贫先“脱”扶贫不精准的“皮”
  “脱贫攻坚千头万绪,最应该注意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赤水市委副书记牟明灯深有感触地说,脱贫攻坚首先要“脱去”贫困户识别不精准、帮扶不精准的“皮”。
  “在扶贫攻坚前期,由于精准识别水分较大,我们干部下去,马上就有人上访、拦车等,为什么?因为群众认为不公平。”面对扶贫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赤水市用“公开透明”回应群众的关切。
  为搞清楚谁是真贫困、为什么贫困问题,赤水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进入权、退出权交由群众,由邻里乡亲评议谁该当贫困户、谁经帮扶之后该脱贫等;同时,在广泛走访、科学评估上,又将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纳入帮扶范畴,使其困有所济。
  围绕真扶贫、扶真贫,2014年以来,赤水市3000多名干部对全市7万户农户平均走访了5次以上,累计将3784户7580名人员“踢”出建档立卡数据库,并将群众认可的3461户8324名困难群体纳入贫困户系统。
  同时,赤水市还成立17个问题督察(督导)组,“以较真促认真”倒逼镇村两级做实精准扶贫。据赤水市督察局副局长高瑜介绍,经督察组反复排查,2016年以来238名辍学学生(含贫困学生55名)落实了保学措施,62户201名返贫人员重新纳入建档立卡管理。
  一条通村路、三大绿色产业 托起贫困群众小康梦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