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奏响中国创新最强音——从国家科技大奖看创新走向

2018-01-08 21:42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题:奏响中国创新最强音——从国家科技大奖看创新走向
  新华社记者陈芳、余晓洁、胡喆
  王泽山、侯云德两院士摘取2017年度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双响”,基础原创“多点开花”;科技奖励“年度大戏”彰显时代意义,中国力量再攀高峰……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日在京举行。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政府科技奖励,这场颁奖大会无疑是科技界的盛事。今年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时代意义——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和中国科技奖励制度进入“深改时间”后的首次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重大科技成果从零星到井喷,从量变到质变,人们看到,中国科技正站在飞跃发展的新起点。
  “80后科研少壮派” 国家科技最高荣誉标注创新力量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自1999年以来,29名杰出科学家摘取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超算“发威”……谈及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的井喷现象,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火炸药专家王泽山院士如数家珍。
  “新时代,我们的科技事业走出了仿制跟踪,进入了创新征程,我感到了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强大力量。在知识爆炸、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未来前途无量。”王泽山说。
  今年已82岁的王泽山,笑称自己是“80后科研少壮派”。现在的他每年仍有一半的时间在出差,精力旺盛得跟小伙子一样。
  60多年专注火炸药研究的王泽山“用科学研究科学”,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近期他和团队正在酝酿的一项研究,极有可能成为又一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黑科技”。
  同为最高奖得主的侯云德,与病毒“斗”了一辈子。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步伐轻快,年近九十还在上班。
  26年前,侯云德开风气之先当“创客”——在地下室里建起中试生产线,创立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现如今,“双创之花”已经开遍神州大地。
  10年前,79岁的侯云徳被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再次创业的他带领团队为我国建立起72小时内鉴定和筛查约300种已知病原体和筛查未知病原体的检测技术体系,在突发疫情处置中“一锤定音”。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兴起的态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无数“80后”老科学家正和“80后”年轻人一道,共同标注时代的创新力量。
  自然科学奖“双响” 基础原创“多点开花”
  时隔11年,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双响”——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和李家洋院士团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双双折桂。
  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自1999年以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秉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原则,曾9年空缺,距2006年产生两个一等奖已有11年。
  “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问世。奖项从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领域,扩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创新拔尖领域更加多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