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屠杀又添新证 增加120余件文物史料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邱冰清、蒋芳)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赠120余件文物史料,包括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使用过的印章、南京审判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的官印等。捐赠者来自日本、德国、美国、中国等。 其中,南京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在南京审判日本战犯死刑判决书底稿上使用的印章最为珍贵,可以说是南京大屠杀的铁证。2004年其子石南阳曾向纪念馆捐赠石美瑜自存的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判决书底稿、部分日本战犯的审判笔录等文物。“多年后,让判决书和印章重新合到一起,意义重大。”石南阳说。 此外,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使用过的印章等也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相信曾祖父知道我把这些东西带回到南京也会非常的开心。”约翰·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弗·拉贝表示。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介绍,由日本友人大东仁捐赠的日本攻占南京、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出版的一些史料,以及美籍华人鲁照宁父子共同捐赠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第三方编著的书籍、报纸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鲁照宁自2004年起在网络上不断搜寻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史料、文物,多次来南京捐赠文物史料,这是他第14次来纪念馆捐赠。本次捐赠物品中,由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编印的《JAPAN’S WAR IN CHINA》(日本在中国的战争)的合订本,较为少见。以每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9年12月底的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抵抗。尤其是日本在中国轰炸南京、中国守军保卫南京的战斗、“帕奈”号事件、南京沦陷以及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等内容。 “这次捐赠的价值主要集中在两点。首先是种类丰富并且质量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能很好地还原历史现场。第二是来源广泛,国内外都有,有个人征集,有社会征集,让文物的完整性得到了提高。”郭必强说。(责任编辑:韩佳欣)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张高丽与韩国总统文在寅共同出席中韩商务论坛
- 下一篇:日本10月份核心机械订货反弹
相关阅读:
- 八项规定两周年述评:铁面执纪形成强大震慑 12-02
- 刘延东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07-31
- 青海将向59.6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两节红包” 12-09
- 东航北京新机场主基地开建 06-29
- 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再掀全民集中宣传反恐维稳高潮(图) 06-04
- 地方职工福利:多省节日慰问全年不超1千 上海不超400 02-09
- 民政部门对冬季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展开救助行动 12-01
- 那仁和布克牧场住村干部坚持做到 “三个结合” 09-27
- 加州限制亚裔生入学法案暂搁置 将听取华人意见 02-28
- “指尖消费”将强势拉动中国经济 03-09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