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公祭仪式传递的理念

2017-12-13 22:15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80周年。80年匆匆而过,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公祭仪式上的这些元素传递出的理念值得记取。
  ——传承。13日公祭仪式现场的方阵中,佩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代表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都位于前列。位于小学生群体身后的依次为中学生和大学生代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参加公祭的代表囊括了多个年龄层,这是为了体现代代相传的理念。举行国家公祭的重要用意是为了让没有经历过战争伤痛的青少年,一定不能因为身处和平而忘记民族曾经遭受的那段灾难。
  ——和平。80名南京青少年代表诵读和平宣言、6名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羽和平鸽飞向天宇……处处可见的“和平”元素彰显了国人在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同时,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期盼。饱含深情的诵读声,让在场的公众为之动容,幸存者频频拭泪。听着《和平宣言》,张建军说,正如已故幸存者李秀英所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和平的生活才是所有人的愿望。
  ——友好。第四次参加国家公祭仪式的日本友人松冈环来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体中。夏淑琴、艾义英、刘民生、濮业良、岑洪桂……松冈环一个个唤出老人的姓名,“今天很冷,你最近身体好不好?”“今天是女儿陪你来的?”“又见面了,看起来身体不错,真高兴。”……一个个问候让老人们露出笑容,与她紧紧拥抱。
  8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80年后,尽管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歪曲历史,但同样也有像松冈环这样的友好人士一直为维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而奔走。他们的正义之举得到了幸存者老人的认可,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感恩。国际安全区的负责人德国人约翰·拉贝、在江南水泥厂收留大量难民的丹麦人辛德贝格、不顾危险拍摄屠城唯一视频的美国人约翰·马吉……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友人援华义举,在公祭日当天被不断提及。他们的后人也被邀请前来参加公祭仪式,并在仪式结束后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