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甲骨再次“惊”天下(2)

2017-11-26 21:24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女字尽显婀娜姿,双臂交叉神情慈。跽坐于袭并非跪,古代习俗见于斯。”甲骨学堂上,一个甲骨文中的“女”字形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到讲台用身体来表现这个字。
  “近年来,甲骨文已经逐步从书斋走向大众,但要让群众真正了解,还需要在传播方式上多下功夫。”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的负责人杨军辉说,甲骨学堂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传承汉字文化的一次公益性探索,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和汉字文化背景,开展汉字教育活动。
  “比如,我们会挑选一些象形程度高的字介绍给孩子,通过解读文字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这个字从古到今历史演变发展过程,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汉字的一些特征。”杨军辉说,截至目前,甲骨学堂已经举办汉字教育活动800多场,吸引了近3万个家庭参与。
  下课了,7岁的张嘉辉把写满字的纸板交给妈妈收着。如今,打开微信预约周末的甲骨课堂成为嘉辉妈妈每周的“必修课”。“现在都要‘抢’课,经常是系统开放不到10分钟,名额就全部满了。”嘉辉妈妈说。
  社会大众对甲骨文的关注,也在“催促”着甲骨研究者不断向前。
  古老的甲骨文 年轻的甲骨学
  2016年10月28日,一则发在报纸上的“悬赏令”引起大家的注意: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
  虽然在甲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有很多突破,但在等待释读的甲骨文中,任何一个字的破译都将是一场“攻坚战”。甲骨文百余年的研究史上,虽然几次出现破译全部甲骨文字的有轰动效应的种种“新方法”,但在“轰动”过后,并没有使真正的文字考释工作有所前进。
  有人说,商代的甲骨文简直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有专家认为,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和档案。但从目前来看,对这部“百科全书”的阅读与理解还远没有达到深入与全面。
  百年来,为解读中华文化基因,几代学者著述不辍,他们或收集著录,或考释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然而,后继乏力是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长期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都说这是‘悬赏令’,在我看来却是‘招贤令’。”郭旭东说,近年来,甲骨文研究一度进入“低迷”,尤其是文字破译工作。
  “甲骨文写法很不固定,一个字有很多种写法,多时达到十几个异体。加上甲骨文早期表意文字,有一定的不规则性,容易释读的早就被先人破译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郭旭东说,值得高兴的现在是冷门不冷了,“招贤令”发出后效果显著,目前,第一批投稿已经进入到筛选阶段。
  “我们这个行业,70岁都还算是年轻人,但甲骨文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培养更多的接班人。”郭旭东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使甲骨文研究的低迷形势得到改观,让更多的有志之士来参与到甲骨文的工作中,也让更多的人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爱上汉字、传播汉字。(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