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破解土壤“力学密码” 4000亩沙漠变良田(2)

2017-11-12 12:42来源: 新京报浏览:手机版

  发现土壤的力学特性与植物生长关系
  新京报:你是怎么想到把力学和治沙结合?
  易志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土壤的力学特性就是土壤的生态属性,只不过过去人们没有发现。土壤的两种力学状态——干时是固体、湿时是流变体的特性,赋予了土壤两个生态属性,也就是自修复和自调节。自修复就是土壤在干时的固体状态下开裂破坏后,能在吸收水分后变为流变状态,从而修复破坏,自修复是稳定持久的,是土壤生生不息的前提;自调节就是土壤颗粒排列改变不破坏土壤的性质,也就是土壤随便怎么捏合,其性质不变,只有这样,土壤才能让植物生长在其中,并以“温柔”的力保住植物,成为植物的理想载体。作为力学工作者,把这个道理想清楚,“点沙成土”就可以实现。
  当然,沙改土在具备土壤力学特性的同时,还要具备土壤存储水分、养分、空气和滋生微生物的性质。
  一次性添加黏合剂就可“一劳永逸”
  新京报:具体如何操作?
  易志坚:现在的4000亩是大规模运用机械化,将约束材料撒布在沙漠表面,用旋耕机进行旋耕,多旋耕几遍,搅拌均匀,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水。一个旋耕机一天大概可以做几十亩。
  新京报:一次性添加黏合剂能保证多少年?
  易志坚:加入黏合剂之后进行种植,第二年就不用再加了,而且会长得更好。
  新京报:为什么加入一次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易志坚:因为我们的约束材料本身就有耐久性,且长出的植物根系腐烂了之后,又成为新的约束,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
  为恢复自然生态构造荒漠生态区
  新京报:这项技术改变沙土的物理黏合力,无法改变土壤本身的肥力,后续有影响吗?
  易志坚:我们种植过程中,也会追加肥料,第一次会人工施加水肥。就跟农民平常种植庄稼是一样,该施肥就施肥。当然,有的地方本身构造的荒漠生态系统,长的荒漠草,就不施肥了。
  新京报:沙漠的最大问题是缺水,这项研究怎么解决?
  易志坚:沙漠土壤化改造一定要用水,因为沙漠存不住水。但不少沙漠本身也有水资源,我们做这件事就是为了让沙漠的生态属性改变,使其有保水保肥能力。如果没有水资源限制,那什么植物都可以种;有限制的情况下,我们要研究优先一批耗水量不大还能生长好的植物。我们还构造了一个荒漠生态区,就是为了恢复一种自然生态,今后就是在很小的水量甚至不靠浇水的情况下能使沙漠的生态得到改变。(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