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补城镇短板 谋民生之利——河南百城建设提质增强百姓获得感

2017-11-09 11:35来源: 新华网浏览:手机版
  新华社郑州11月9日电 题:补城镇短板 谋民生之利——河南百城建设提质增强百姓获得感
  新华社记者 孙志平、李亚楠、牛少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河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最大短板。
  去年以来,河南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聚焦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精准发力,弥补城镇短板,化解民生之忧,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
  百城提质 补齐民生供给短板
  驻马店市驿城区是一座老城区,背街小巷路面残破,私拉乱建严重。南海路附近居民李鹏说,不仅街道破烂还缺乏管理,小摊小贩儿经常占道经营,一到放学,整条街拥挤到没法走,根本没个城市样儿。
  类似南海路这样的背街小巷遍布驿城区,如厕难、停车难、出行难等成为当地居民切身的民生难题。为补齐短板,驿城区投资百亿元大力实施背街小巷升级、断头路打通、管网入地、公厕改造等综合改造工程。如今,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朝阳街居民李杰说,道宽了,路净了,街亮了,商店招牌也统一了,看着心里都敞亮。
  自去年以来,河南省大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快实施一批水、电、路、气、网、热等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把中小城市特别是县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禹州市以新城宜居、老城提升为主线,谋划了总投资507亿元的10大类215个城市建设提质项目,今年重点实施的73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财力并不富裕的新安县实施了河南省首个县城地下综合管廊,新安县县长郅书安说:“地下综合管廊虽然老百姓看不到,但可以避免马路‘开膛破肚’,意义十分重大。”
  截至目前,河南首批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市县共入库项目8959个,计划总投资22491亿元。其中,2017年计划开工项目1350个,实际开工项目4402个,是计划数的近3.3倍。
  立足省情 探寻城镇化新路
  河南为何要启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这要从河南城镇化的现状说起。2016年底,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成为河南省必须破解的难题。
  选择县城作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支点”,是由河南省情决定的。“十二五”期间,河南新增城镇人口的74%落户在县级市和县城。县级市和县城已经成为河南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根据规划,“十三五”末,河南城镇化率要达6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将有1000万人口进城,仅靠郑州、洛阳等省辖市,不可能消化这么多人口,中小城市和县城建设就成为关键。
  与此同时,河南中小城市品质亟待提高。数据显示,河南省县级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排水管道密度等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县(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全省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20%。
  为此,河南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让全省中小城市和县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县级城市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形成大小结合、多极支撑的城镇发展格局。
  根据要求,到2020年,河南全省县级城市路网密度要提升到8公里/平方公里,百辆汽车公共停车泊位数不低于10个;公共用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的县(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以上。
  以业兴城 要“面子”更要“里子”
  过去一直在外打工的偃师市翟镇镇圪垱头村村民郭宏彬,今年回到当地一家摩托车生产企业上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他的返乡得益于偃师市以业兴城。
  百城提质要“面子”,更要“里子”。河南省提出,把培育产业放在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位置,以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以人口集中加快产业发展,让城市宜业又宜居。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