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权威专家:马兜铃酸致肝癌证据不足

2017-11-05 14:27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马兜铃酸具有明显肾毒性,但致肝癌证据不足
  为了协助国家有关部门有效应对这一中药安全性问题,及时提供相关的临床科研信息咨询,中国中医科学院日前专门组织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国家药品审评中心、中国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也立即牵头,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肝病专委会、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肝病分委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学分会等学术机构,在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组织中西医肝病、肿瘤、肾病、诊断、药学、毒理等方面的国内知名专家,就“马兜铃酸与肝癌的相关性及安全用药”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马兜铃酸到底是什么?
  据悉,马兜铃酸存在于某些中草药中,例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细辛等。这些中药一般是用来祛风湿、止痛、消炎等。一种中草药往往有几百甚至上千种成分,马兜铃酸是其上千种成分之一。
  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解释说,马兜铃酸是一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其与机体DNA结合,形成“马兜铃酸-DNA加合物”,可导致肾小管功能损害,并有可能发展形成肾功能衰竭,还可导致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和膀胱癌。目前,马兜铃酸引起人体基因突变及泌尿系统癌症,已得到国内外研究证实,但其致肝癌证据不足。
  “其实,这篇论文只是推测肝癌与马兜铃酸可能有关,并没有肯定马兜铃酸引起肝癌,因为缺乏直接证据。”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解释道,什么是直接证据呢?如果病人的确吃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或者在病人体内或肝癌组织中,的确检测到了马兜铃酸相关的成分,如“马兜铃酸-DNA加合物”,这才是直接证据,但是,在这篇论文中却找不到这些证据。
  那么,这篇论文又是怎么把肝癌与马兜铃酸联系到了一起呢?据全军中药研究所副所长王伽伯介绍,该研究通过98例我国台湾地区肝癌患者的全外显子测序发现,78%的患者存在马兜铃酸相关特征突变谱。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约1400例肝癌患者的进一步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内地89例肝癌患者样本中,47%的患者存在马兜铃酸相关基因特征突变谱。研究还发现,马兜铃酸广泛涉及我国及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肝癌发生,因此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
  论文仅提供间接线索,特殊突变并非马兜铃酸特有
  肖小河强调,虽然该文章提示了马兜铃酸或为肝癌发生的风险因素,但因为缺乏直接和确凿的证据,所以,马兜铃酸与肝癌发生的相关关系尚待进一步证实。
  同时,肖小河提出,该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病例的服药史尚不明确,患者是否服用含马兜铃酸相关制剂及其药物种类、成分含量、服用剂量、时间疗程、基础疾病等情况不清楚。二是该研究的关键病例数较少,取样代表性不足,难以反映不同地区肝癌发生的客观真实性。三是相关的安全性风险信号尚缺少完整的证据链,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与相关基因突变、肝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而且,台湾地区早在2003年,就已经禁止销售含马兜铃酸的制剂,但是该论文比较了2003年前后,含有马兜铃酸相关特征突变谱肝癌患者的比例并无差异,尽管文中指出存在尚未完全禁止销售的可能性,或者肝癌发生相对于马兜铃酸暴露滞后,但仍然不足以解释2003年禁止前后无差异的状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梁爱华也表示,论文中仅仅提供了一种间接线索。该研究采用了基因测序方法,对收集到的肝癌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所检测的肝癌样本中,台湾和内地的样本中分别有78%和47%呈现一种特殊的突变类型,即“A:T>T:A”突变,他们把这种突变类型称为“马兜铃酸指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种突变类型,只有马兜铃酸会造成,其他致癌物是不会有这种突变的。然而,权威专业杂志《癌变》曾在1994年发表过一篇论文,证实氯乙烯可以引起人基因突变,突变类型以“A:T→T:A”为主,并可引起肝血管瘤乃至肝癌。也就是说,除了马兜铃酸,其他的致癌物也会造成“A:T→T:A”突变,并不是马兜铃酸特有的。梁爱华坦言,这怎么能算是“马兜铃酸指纹”呢?更何况还有很多其他致癌物,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突变,目前还没有全部研究清楚。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