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路上不掉队——西藏脱贫攻坚战一线观察
新华社拉萨10月16日电 题:小康路上不掉队——西藏脱贫攻坚战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 段芝璞 张京品 王军 10月9日,金沙江沿岸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对昌都市三岩片区的群众实施整体易地扶贫搬迁。这将成为西藏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政策倾斜 解决深度贫困 昌都市三岩片区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是西藏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记者到三岩片区采访看到,破旧的碉楼里人畜混居,土地零星地分布在山腰,群众大多还靠天吃饭。 贡觉县三岩片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江永春说,三岩片区整体易地扶贫搬迁,有利于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富口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解决深度贫困。近几年,西藏把边境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地方病高发区、高寒牧区、藏东深山峡谷区、藏中农牧结合部五大特殊贫困区域,作为新一轮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坚持项目资金向这“五大主战场”倾斜。 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海拔5373米,是我国海拔最高乡,自然条件恶劣,增收渠道不足。但在国家惠民政策的帮助下,普玛江塘乡去年已摘掉“贫穷帽”。 村民索朗多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作为辅警,每年有1万多元收入;妻子织氆氇(一种毛织品)有4000多元的收入,作为野保员,每年有3000元的报酬;加上边民补贴、草场补贴,全家年收入近3万元。 “我们能告别贫穷,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靠的是党的好政策,感谢共产党!”说起今年边民补贴又提高1000元,索朗多吉笑得合不拢嘴。 西藏已经吹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6月28日召开的西藏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动员大会明确指出,要把资金和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村、特困群体倾斜。 因地制宜 创新扶贫模式 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冲嘎村的洛桑,经常早上起来就情不自禁地哼起小曲。但在十多年前,她和家人还在为生活发愁。 冲嘎村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村庄,过去交通不便,封闭落后,村民大多住着土坯房。 这一切,随着当地天然饮用水的开发,逐步得到了改变。 2005年,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在当雄县成立。洛桑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如今已成长为行政主管,月收入1万多元。企业每年为当地贡献上亿元的财政收入,上千名牧民也因为水产业的发展而受益。 近年来,西藏借助“亚洲水塔”优势,大力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成为西藏创新扶贫模式的一道靓丽风景。 “西藏高寒缺氧,自然灾害多发,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贫困发生率高、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返贫压力大。”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陆华东说,“这决定了西藏必须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扶贫路子。”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西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援藏扶贫”的“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确保扶贫工作覆盖到所有贫困地区,扶贫成果惠及所有贫困人口。 近几年,在广东省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林芝市墨脱县利用当地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全县茶叶已达5000多亩,未来将发展到2万多亩。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地方职工福利:多省节日慰问全年不超1千 上海不超400 02-09
- 青海将向59.6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两节红包” 12-09
- “指尖消费”将强势拉动中国经济 03-09
- 东航北京新机场主基地开建 06-29
- 民政部门对冬季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展开救助行动 12-01
- 那仁和布克牧场住村干部坚持做到 “三个结合” 09-27
- 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再掀全民集中宣传反恐维稳高潮(图) 06-04
- 刘延东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07-31
- 加州限制亚裔生入学法案暂搁置 将听取华人意见 02-28
- 八项规定两周年述评:铁面执纪形成强大震慑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