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检察院 >

防范网络泄露信息,网民要有戒备心

2017-09-30 23:30来源:正义网浏览:手机版
  央视曾经制作过一部广受好评的纪录片,名字叫作《公司的力量》,展现了公司对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令人震撼的影响。如有续集,现今网络时代的网络公司及其网络产品的巨大威力必是主题。
  网络几乎可以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爆炸式的信息,由百度、搜狗等引擎网站提供;各种生活用品,天南海北的物产和美食,点击淘宝、京东、美团等客户端,任你挑选;越来越频繁的社交联络,不断膨胀的朋友圈,微信功不可没;令人欲罢不能的娱乐,受到广泛追捧的有腾讯等出产的手游或网游。办公、相亲、融资、慈善等各种活动都可在网上进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让网络更加神通广大。人们深陷其中,成了网民。
  网络发挥神通凭借的是信息。有人说,如今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起成为了构成世界的元素。网络世界中,网络服务商与客户互为信息源和信息宿,网络实际是二者之间双向传导的通道。网络服务商不仅收集保存网民的信息,还进行加工和利用,培育新市场,生产新产品,引导新需求,甚至将信息转让给第三方。网民作为被动的消费者,在网络的世界里,常常不由自主被影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有一项研究,在分析104.86万份调查问卷后发现,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提供个人信息以获得更便利的服务享受”时,过半数的人选择了“愿意”。
  一方面,网民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轻易向网络服务商交出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还有手机预装软件、网络商家对用户跟踪记录、二维码陷阱、钓鱼网站、黑客攻击等多种手段获取网民信息,让人防不胜防。实名制实行后,网民信息价值更大,泄露后的风险难以估量。
  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泄露事件频发,“支付宝”前员工被曝卖20G用户资料,济南20万儿童信息被打包出售,数千万社保用户敏感信息或遭泄露,中国人寿广东10万份保单遭泄露,10万条高考生信息泄露,某银行行长出售客户资料……数不胜数。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6年网站泄露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遭到泄露的个人信息约为60.5亿条、同比上升9.4%。各种信息诈骗手段伴随信息泄露出现,QQ冒充好友或领导,微信盗号,假冒代购,虚构车祸、中奖、公检法案件等,很多网民中招。信息诈骗案件数量也开始攀升。据公安部披露,去年以来抓获电信网络犯罪嫌疑人8.8万余名,数量在逐年上涨。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而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泄露。
  9月18日至24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里,各地活动主要内容是揭示各种网络危险,提醒网民防范信息泄露,并介绍一些网络安全技能。9月24日,中央网信办公布了10款常用移动互联网APP的服务隐私条款评审结果,同日,上线这些产品的10家企业签订了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作出了尊重用户知情权、控制权,强化自我约束等承诺。专家学者再一次呼吁尽快细化网络安全法,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网络泄露个人信息的方方面面的治理措施正逐渐加强。
  防范信息泄露和打击信息犯罪,需要技术、制度等多方支持,是个旷日持久的战役。网民自己是个人信息流出的第一道关口和判断信息真伪的主体,有必要警惕网络,常怀戒心。(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