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150年变迁,淹没不了《资本论》光芒(2)

2017-06-20 14:35来源: 解放日报浏览:手机版

 

  1867年4月底,《资本论》第1卷即将出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向恩格斯倾诉:自己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不得不利用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资本论》的写作。《资本论》是马克思用健康、幸福和家庭换来的。它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创立。自此以后,它便成为人类社会观察资本主义和世界历史进程的一座思想灯塔、一个理论坐标。

 

  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明确表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解答人类发展的历史之谜。在《资本论》第1版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本身运行的“自然规律”。

 

  当今时代,索解中国道路之谜可谓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最为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而对于索解中国道路之谜,《资本论》究竟有何启示?对这样一个重要课题给出科学的回答,也是今天我们纪念《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的意义之所在。

 

  从《资本论》中汲取对中国道路研究的启示,先要澄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用“历史间距”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

 

  在时下舆论中,人们不时会听到这样一种观点:《资本论》问世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了,在此期间,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历史出现了很多新鲜事物,马克思不可能穿越150年的历史间距,直面当下的人类历史现实,解答今天人们面临的诸多困惑。诚然,在经历历史剧变之后,人们很难再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剪裁当今时代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新事物。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就断定,《资本论》已经失效甚至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事实上,过去150年的历史表明,时间抹杀不了马克思的思想光辉,也淹没不了《资本论》的理论力量。

 

  相关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它将“历史时间”误认为是衡量一种思想理论有效性的标尺。照此逻辑,一种思想理论仅仅因为时间的流失,便会失去其本来的价值。可事实恰恰相反,对于伟大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来说,历史时间乃是证明其价值的最为公正有力的尺度。正因为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仍能生生不息,文艺复兴运动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第二个误解,用“空间差异”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曾坚决反对把他在《资本论》中针对西欧资本主义研究得出的结论,简单等同于一般的历史公式,并用它来剪裁一切人类历史,特别是东方社会的历史。这表明,马克思非常重视理论在不同历史社会空间中的适用性问题。由此方可解释,他在晚年何以坚定地转向对人类学的研究,并借此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整个非欧社会,进而揭示非欧社会尤其是东方社会的发展规律。

 

  但马克思这种对待理论的科学态度被一些人误解了。有观点强调《资本论》的研究视域主要聚焦于西欧社会,并以此作为否定其在非欧社会特别是当今中国理论价值的一个理由。照此逻辑,脱胎于西欧社会的《资本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似乎就失去了对中国道路的解释力和话语权?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