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非法集资,迷局怎解?(热点聚焦·看好百姓的“钱袋子”①)(3)

2017-06-16 22:20来源:人民网浏览:手机版

 

     “现在准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似乎比卖葱卖蒜的还多,卖葱卖蒜尚且要到标准化菜市场,但从事类金融活动却没限制,非法集资现象屡禁不止。搞得你在这边拖着地板,那边的水龙头却还在打开着。‘前门’不应该开得太大,在这些领域要有明晰的准入规则,明确什么可以干、什么不能干、如果干了又要受到什么严惩,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这位工作人员说。

 

     伴随非法集资的互联网化,涉案公司跨省市或跨区域经营现象很普遍,加大了监管难度,而且非法集资机构庞杂,账户众多,资金流向复杂,资产难追缴。

 

     以“中晋系”为例,累计涉案金额高达399亿元,受害者有1.28万余人。当时企业在28个省设立了分支机构,把资产转入3家上市公司,旗下还有100多家非上市公司,并收购了支付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等,始终穿着高大上的外衣,但实际上这些公司多数是空壳企业,没有实体投资项目,也没有真实贸易和经营盈利。即使打击及时,最终损失的资金也高达48亿多元。

 

     “现在不少涉嫌非法集资的公司跨区经营,总部设在大城市,在二三线城市设立分公司,扩张速度很快。按理说,如果到异地经营,也需要注册登记和备案,但是现在很多机构没走正常手续,造成政府相关部门很难掌握企业实情,更难监管。”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对异地经营企业,多地相关部门还得联手加强监管。

 

     让百姓远离非法集资,还要做什么?

 

     把好“前门”,提升预警监测水平,提前处置追缴资产,尽可能保全集资参与人的财产

 

    “非法集资不仅是经济、金融领域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损失的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财产和家底。”大连处非办相关负责人说,不少老年人是拿着养老钱投资的,血本无归。还有一些年轻人刚刚大学毕业,社会阅历不丰富,法律意识淡薄,进入这些涉嫌非法集资的公司工作后,不但自己被卷入骗局,还把父母亲朋的钱也搭进去了。

 

     ——加强机构备案、预警监测,“前门”得扎紧看牢。

 

     赵鹞建议,要完善商事注册登记制度,对金融监管部门发牌的机构实行先证后照,即有批筹文件,才能领取正式营业执照。同时还要保护好已发牌机构的字号,关键字号不能被其他非法机构滥用。比如,某支付企业在北京注册,但在其它省区,被有些机构加个省别,就可注册成功,办理工商登记。老百姓分不清楚,结果就是受骗受害,被侵权者声誉受损。此外,还要加强对准金融机构备案、监管,对非金融机构从事类金融活动加强预警监测。

 

     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涉嫌非法集资的机构加大排查力度,帮投资人擦亮眼睛。“不少非法集资机构都是聘请明星代言,在黄金地段和时段做广告,虚张声势,让百姓丧失警惕性。”大连处非办相关负责人说,要走在老百姓投资前头,打掉这些广告“背书”。之前的一次排查中,大连处非办发现46家企业在当地主流报刊上刊登经营借贷广告,该办到工商局调阅相关企业注册信息,发现部分企业与注册名称不符,有的企业办公地点和注册地点不符,有的企业超出经营范围,发布了金融借贷广告,甚至还有企业根本没有工商注册信息,最终仅4家有相关借贷前置审批批文。“这些广告登出去,肯定会迷惑不少老百姓。”近三年,大连完成了5000余家投资理财公司公安备案造册和动态管理,曝光38家违规发布广告企业。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