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指南 > 诉讼仲裁 >

银期交易漏洞“吸”走2000余万存款

2013-11-19 18:08来源:法制日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银期交易漏洞“吸”走2000余万存款

两名被告人编理财陷阱涉嫌诈骗被诉

  银行内部操作,高额贴息回报。在不法分子的华丽包装下,储户落入了“阳光理财”的陷阱。若不是一个来自银行内部的电话,储户恐怕要在一年后才会发现他们的大笔存款早已被非法转移。记者近日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独家获悉,制造这一陷阱的武某、姜某因涉嫌诈骗罪已被提起公诉。

  两千万存款瞬间被转走

  “我的1000万被人骗走了!”去年11月9日,苏州市民郑女士来到苏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报案,称自己的1000万元银行存款莫名其妙地被转走了。

  去年10月底,经朋友介绍,郑女士参加了一个高额贴息项目。贴息方承诺,只要在全国范围内任何一家建设银行开户的储蓄卡上存入一定数额,即可获得高额贴息回报,该贴息在存入后一周内即可支付。按照对方的要求,郑女士在一张以本人身份证开户的银行卡上存入了1000万元,并将该储蓄卡及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交给了贴息方。

  然而,第二天,郑女士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打电话提醒她,她账户上的1000万元存款已被转走。郑女士随后发现,这笔资金已被转入银河期货公司,但自己从未在期货公司开过账户。郑女士要求即刻终止项目,而贴息方一再拖延,甚至拒接电话。郑女士随即向公安机关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该投资项目经多个中间人转手,最终指向的贴息方是一名人称“武姐”的神秘女子。警方还发现,在苏州还有一名张姓男子在同一时间也加入了这一投资项目。

  张先生向警方提供信息称,这次高额贴息的确与他以往做的此类生意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贴息方要求,出资人必须提交身份证和银行卡正反面的扫描件。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提交正面即可。

  根据已有的线索和证据,警方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一起以金融账户为中介非法转移客户资金的诈骗案。警方随即对这起案件立案侦查。

  简单三步钞票就可到手

  去年11月底,因涉嫌诈骗,人称“武姐”的武某及其同伙姜某被抓捕归案。案件很快被移送到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然而,承办检察官在审查中却发现了多个疑点。

  武某时任某投资担保公司的实际股东,她套取大量资金是否真的存在“阳光”理财项目?为何只要是同一个人开办的账户,无需银行卡密码就能实现建设银行至银河期货公司的资金转移?被害人都是从事金融交易多年的老手,怎么会如此轻而易举就被骗走了千万元?

  为此,承办检察官先后赶赴郑州、北京、济南、杭州等地调查。在武某公司所在地,检察官了解到,2011年1月原本从事钢材生意的武某,投资5000万元创办了一家投资担保公司。2011年11月,武某的资金链就断了,客户得到消息后争相挤兑,武某负债累累。直至案发时,武某一直在寻求翻盘的机会。武某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姜某。

  姜某称,自己在银行、期货公司有很多朋友,对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细节、内部操作了若指掌,并提出可以融到大笔资金,只要给他10%的好处费。急于还清债务的武某决定与姜某合作。

  在建设银行北京某分行,检察官找到了该行一名工作人员。据其介绍,建设银行与银河期货公司之间有一份协议,建立了“期银直通车”。建设银行的储户,以同一身份在银河期货公司设立账户,可以只凭期货交易密码而无需银行账户密码就能够将存款转入期货账户。不过,这笔资金不能直接从期货公司提现。

  经过深入调查,武某、姜某的诈骗手法终于被摸清楚了。据承办检察官介绍,只需要三步,骗子就可以在完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利用交易中的漏洞,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出资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金融监管疏漏亟需重视

  承办检察官介绍,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日益频繁。银行与证券、期货等公司在通过种种协议为金融交易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放松了对客户资金安全的监管,而这种监管漏洞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首要问题是金融机构对开户信息核对重视不够。”办案检察官说,金融机构在招揽客户、提升业务等种种心态下,对客户提供的身份证、银行卡等开户信息的核对敷衍了事,不够重视,从而使“冒名顶替”的金融犯罪有机可乘。

  办案检察官说,另外,金融机构对资金转账缺乏监管机制。为了方便客户进行投资交易,证券、期货等公司均会与银行通过协议的方式,简化交易手续,建立快捷方式,实行跨行多卡服务等,但在提高交易便捷化的同时,减弱了对客户资金的安全保护,从而使得以金融账户为中介的非法转移客户资金行为得以实施。(记者马超 通讯员相检)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