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真相可虚拟,网暴再升级(2)
“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小雯发出了灵魂一问。 在网上分不出新闻真假的,不只娱乐圈的粉丝们。疫情期间,网上出现大量关于海外华人超市受排挤的新闻,超市位于美国、欧洲、东南亚,老板是张先生、赵女士、王婆婆,但是受排挤情形却一模一样。有细心网友发现,这些新闻虽然是不同的公众号发表的,但背后的运营公司却是同一家。 网上的这些“新闻”,看的人付出真情实感,写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一位自媒体运营者说:“一段时间内一个新闻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从不同角度指向同一个对象,背后常有看不见的手在推动。” 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网络大V、自媒体、营销号以及社交平台,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发文、有的负责带热度、有的负责引流。哪管这新闻是真是假、是否会给无辜人士造成伤害,只要戳中了网友的痛点、泪点、槽点,就能引爆一波热点,而“看不见的手”早已攥满分红。 一些营销号的每一条微博都明码标价。网上流传着营销号的报价表,一个粉丝数超过3000万的营销号,转发一条微博可收入3万余元、直发一条微博可收入4万余元。只要价钱给到位,营销号今天说黑,明天就能说白,分不清真假的新闻就这样在网上乱飘。 一条条断章取义、颠倒黑白的内容,经过无数营销号的转发,最终三人成虎。路人在吃瓜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吃下了营销号投喂的“洗脑包”,一会儿共同追捧某人或某产品,一会儿又一致反感另外的人和事,达到营销号想要的宣传或打压的目的。 3 流量吸金、真相稀缺、网暴升级 截图说话、写小作文、捆绑话题……网络平台攫取情绪毒流量、营销号黑公关利用技术手段制造的各类“洗脑包”,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更是剥夺了广大网友获取真相的权利。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说,在流量“吸睛”压力下,网络上常出现情绪化、低门槛表达。真不真实已不重要,热不热闹才重要。面对海量的信息,网友很难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假,也不再关注事实真相,他们被观点、看法甚至情绪所左右,出现真相让位于情感的情况。较之情感,事实早已退居其次。 个性化推送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对真相的遮蔽。大数据算法推送网友感兴趣的内容,网友的信息视野被局限于一小片信息圈中。这片信息圈中的网络大V、自媒体、营销号可能早已联手遮住了网友倾听其他声音的耳朵。缺少多元思想的碰撞,网友受困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只会导致对真相的判断能力下降。 虽说真相迟早会来到,但是迟到的真相无法弥补被网暴者受到的伤害。网上很多虚假信息虽然能得到澄清,但澄清常有滞后性,此时网友的关注点已经转移,根本没有获取到澄清后的真实信息。而这个时间差,已经足够使散布假新闻的“幕后黑手”获得想要的利益。(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22期) (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内蒙古赤峰市一企业发生煤气泄漏事故致4人死亡 12-16
- 游客称泰国游被诱导供佛等花近万 导游:只是介绍 01-09
- 中国基金业协会公示8家拟失联机构 02-17
- 故宫海选工匠修缮养心殿 木作工匠比拼“精确” 10-14
- 民政部:捐赠人不得通过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定向捐赠其利害关系人 02-15
- 药品管理法修订 连云港版“药神案”律师申请延判 08-31
- 六省份检察院协作全面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司法保护 05-05
- 契税法明年9月1日起实施 不涉及买房契税变化 08-13
- 我国端午节期间查处酒驾醉驾等严重违法行为58万余起 06-10
- 国家林草局解读如何进一步深化自然保护地改革 07-1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