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最好不让殉职医生的丈夫再上一线

2020-02-26 10:45来源:正义网浏览:手机版
  2月23日,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医生夏思思殉职,留下两岁的儿子,留给家人无限的哀思。夏思思的丈夫吴石磊和她在同一家医院工作。接受记者采访时,吴石磊表示,“会把儿子养大,给岳父母养老送终”。谈到下一步打算,他说:“先料理完妻子的后事。料理完后,我还想上战疫一线。医院考虑到我们是双职工,开始没让我上一线。如今第二批名单下来了,我在名单上,我本来明天就要上一线的。” 
  网上一种有代表性的声音是:不应再让吴石磊上一线,失去母亲的孩子,失去女儿的老人,都需要他这个家庭支柱。之前殉职的刘智明院长,2月23日殉职的黄文军大夫,他们的妻子仍在一线。有人也呼吁,为了避免两个遭受不幸的家庭承受更大不幸,应该立即让她们从一线撤下来。 
  我基本同意这种声音,只是在前面加一个限定条件:“如果可能。”疫情初期,在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地区,医护人员全上仍嫌不够,这个时候只有全上,没有谁去谁不去的道理。但如果医护人员有可调配的余地,尽量不让夫妻一起去,是对的。特别是在夫妻一方已经殉职的情况下,哪怕另一方上一线的态度坚决,有关部门也应尽力劝说、阻拦。 
  其他医护人员上一线,也有被感染的危险。谁被感染,都令人痛心。作为医护人员,每个人作出牺牲的责任是同等的,不能说谁比谁更应作出牺牲。但当一个家庭中已经有人作出巨大牺牲的时候,尽量不让这个家庭重复不幸,让本已破碎的家庭尽可能保持“完整”,是符合人性的。和抗击疫情之初相比,目前,防护物资更有保障,防护措施也更完备,上一线,被感染的概率小多了,但危险毕竟存在。 
  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讲述的故事是,詹姆斯·瑞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小,他的三名兄长相继在不同二战战场战死。作战总指挥部得知消息后,为了不让老人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仅存的瑞恩安全地救出战区。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虽也有“八个人救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的争论,但绝大多数观众为看似“不值”中所蕴含的人性所感动。 
  如果有人觉得外国电影不足为据,我提供一个中国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连长梁三喜和副连长靳开来争着带最危险的尖刀排。对于为什么该由自己带尖刀排,靳开来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兄弟四个,死我一个,我老父老母还有仨儿子去养老送终,祖坟上断不了烟火。可你梁三喜,你家大哥为革命死得早,二哥为他人死得惨,惨啊!就凭这,不到万不得已,你梁三喜得活下来!” 
  如果还有人觉得文艺作品不足为据,我再提供一点史实。《史记》中“信陵君窃符救赵”记载,战国时,魏国信陵君出击秦军之前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是为避免战争对某一家庭造成“灭顶之灾”而出台的规则。 
  这次疫情,每个被疫情带走的生命都令人心痛,而那些一家几口人去世近乎“灭门”的悲剧,尤其令人心碎。对此,很多情况下我们无从控制。但在可以控制的场合,我们应尽量避免让人心碎的悲剧,让那些已不完整的家庭不再进一步破碎。靳开来不让梁三喜带尖刀排,网友呼吁不让夏思思的丈夫上一线,都很难找到制度上的依据,但无论是“延续香火”,还是为失去母亲的两岁孩子留下父亲,这些理由符合人性,因此让人信服。 
  目前抗击疫情一线,夫妻、父子齐上阵的不少,他们值得每个人尊敬。我呼吁尽量不让一家人一起上,并非让部分人不讲奉献、放弃责任,只是想提醒,在不妨碍抗击疫情的前提下,如何防止某些医护人员家庭出现过大不幸,也是决策方应考虑的。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