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杨东霞:强化农业行政执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2018-12-01 13:38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农业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杨东霞
  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政府职能、保障相对人权利、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年,随着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农业管理逐渐向“执法型”“法治型”转变,政府管理逐渐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转变,农业行政执法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不断强化。
  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农业执法体系已经基本建成。执法体系从无到有;农业生产从完全通过政策调整到法律成为调整手段之一;农业管理方式从粗糙的“命令式”行政管理走向重视“程序性”“参与性”的执法;执法程序从不公开、不透明走向公开透明;执法机构从臃肿、人浮于事走向精简、注重效能;执法从运动式的执法走向注重常规与专项行动结合的执法;执法形式从单一式发展为综合式。
  执法领域不断拓宽。农业行政执法领域由最初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监管领域逐步延伸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基本实现农业农村各行各业行政执法的全覆盖。
  执法主体实现法定化。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法律法规的内容大多是宣言性的、指导性的,农业执法主体并不明确。随后,法律规定不断明确化、具体化。2002年修改的《农业法》,确立农业综合执法的法律地位,综合执法逐渐成为“依法治农”的主要手段。目前全国县级农业综合执法覆盖率达到99%,初步形成上下贯通、运行有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执法职能逐步扩大。原农业部从1999年开始开展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内容的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行政处罚权得以整合。除行政处罚权之外,农业行政执法还承担监督检查、涉农民事纠纷调处、检验检测等职能。2011年以来,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成为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力军。2016年新《种子法》明确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并赋予农林执法主体行政强制权。
  执法行为实现规范化。行政执法与行政相对人关系最为密切,最经常、最广泛地涉及相对人权益,也最易于侵害相对人权益,因而这类行为的实施直接影响到人民对政府的评价和对政府的信任。1996年制定的《行政处罚法》,首次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相对人的通知权、陈述意见权和申辩权等程序权利,并首次引进听证制度。为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自1999年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以来,原农业部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农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以指导农业执法行为,规范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写作,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这些制度对于执法管理起到重要推进作用。原农业部还颁布《农业部行政执法依据目录》和《农业部行政执法职权事项目录》,确保农业行政处罚公开透明。在实施农业处罚行为时,执法部门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听取相对人的意见和申辩,并及时受理相对人提出的行政处罚听证申请和行政复议申请,确保农业行政处罚程序和结果的公开、透明、合法。
  在保障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行政执法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农业行政执法监管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增强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保障农业法律的有效实施。“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法律具有稳定性、可信赖性,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合理预期。国家将行之有效的富农惠农支农政策上升为法律,为农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性制度支持。“天下之法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立法是执法的前提,没有立法,则无法可依,而行政执法是保障法律实施的重要机制,农业行政执法将立法确立的规范适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实现农业法律规范的约束性和强制性,使法律规范得到遵守和执行。因此,农业执法成为保障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途径,发挥法律对农业农村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实现依法治农。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