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湖北农村破解“垃圾围村”有良方

2018-10-21 13:45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湖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超70%
  破解“垃圾围村”有良方(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②)

  本报记者 程远州
  天刚放亮,71岁的王先坤就已经在村子里开始了每天的例行“巡视”。
  “我负责5组的垃圾清拣和上门回收,每天两小时,跑一圈就当是晨练了。”王先坤说着,将路边一个破旧的化肥袋放进了垃圾篓里。他是湖北宜昌点军区土城乡席家埫村的贫困户,这项“晨练”每年给他带来1130元的报酬。
  在土城乡,像王先坤这样的农村专职保洁员有212户。从2016年开始,土城乡探索垃圾分类减量回收工作,聘请贫困户担任保洁员,定期回收农户垃圾,建立起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常态化机制,一举化解“垃圾围村”的难题。
  如今,行走在土城乡绿意葱茏的乡村街巷,已很难再见垃圾的踪影。
  “白漂”处处:市级生态村的尴尬与探索
  从宜昌市区出发,过夷陵长江大桥,沿着橘香飘飘的点军大道行驶不到半小时,便来到了安梓溪村。紧邻长江、依山而建的安梓溪村是宜昌市级生态村,山环水绕、绿树森森,良好的生态景观吸引了不少来自城区的游客。
  “前几年,村里到处能看到‘白漂’,村子一些旮旯简直成了垃圾场!”村支部书记梁付林说,因为长期没有垃圾处理的概念,村民往房前屋后倒垃圾,猫拖狗刨,大风一吹,塑料袋、包装纸便满村乱飘,让“市级生态村”的称号颇为尴尬。
  为了让生活垃圾有归处,村里选一个偏远地段,建起了垃圾清运池,计划每隔一段时间便集中运到乡镇上的垃圾处理站。
  但好景不长,村民很快有了意见:“垃圾清运总不及时,垃圾池整天臭烘烘的,谁愿意去倒垃圾?”“垃圾池那么远,倒一次垃圾跑得腿都疼!”
  脏兮兮的垃圾池成了摆设,反倒像是给生态村庄添了一道疤。这条路行不通,但安梓溪村的问题引起了关注。
  因为生态资源优势,土城乡是点军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区域。“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路上,我们绝不能被垃圾问题绊倒。”点军区委书记宋涛说。
  为破解“垃圾围村”的难题,土城乡组织专班一连走访全乡14个村,与60余户村民座谈,商议破解之策。
  2016年初,土城乡党委提出“尊重群众习惯,实施利益引导,探索分类回收,先行试点”的思路,在安梓溪村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减量“五分、三个一”处理法。
  所谓“五分”,是指垃圾处置责任村干部分组包片、党员代表分户包干、干湿垃圾分类减量、废品分季分批收购、典型农户分组奖评。“三个一”则是指一家一户一份宣传单,告知收购时间、收购价格;一份“三包”责任书,明确农户责任区域和要求;一口沤肥池,供纸屑、叶屑、瓜果皮等可腐烂垃圾沤肥。
  对于废品回收,也初步确定了价格:旧衣旧鞋子每斤0.2元,玻璃瓶每个0.1元,泡沫塑料制品每斤1元,纸制品每斤0.1元,灯管电池每个0.5元。
  当年2月份,梁付林带着5名村干部分头入户开始了首轮回收。村委会的台账显示,这次回收向村民支付了4000多元钱,收回11卡车废品,包括塑料制品2123斤,旧衣服6542斤,玻璃瓶6399个……
  “垃圾还能卖钱,谁能想到?谁不积极?”梁付林笑着说,村里6组开超市的代先银一次性卖了120元的废品,看着那么多废品从家里清走,直呼一身轻松。
  组建贫困户保洁队,家家学会垃圾分类法
  安梓溪村的试点工作,迅速推向土城全乡。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垃圾分类处理不能是“一锤子买卖”,总不能每次都让村干部去收垃圾吧?而且土城发展乡村旅游,外来的垃圾怎么控制?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