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记者观察|问诊脱贫内生动力不足(2)

2017-07-17 18:34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脱贫内生动力,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部分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缺失,农村党建工作薄弱,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不力。”陈红琳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部分农村地区调研发现,一段时期内,一些地方在谋划“三农”发展时,重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基础设施等物质文明建设,轻农村文化、农民教育、农民培训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供需不符、青黄不接、基层组织重视不够等问题。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流于形式,部分农民缺乏正能量的浸润与影响。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长期以来,农村党支部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的重任。然而,近些年部分农村地区基层党建薄弱,支部人员年龄老化,普遍出现兼职化、走读现象,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急剧下降,教育和引导农民力不从心。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党支部与农民之间的天然联系断裂,新的治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导致部分农民群众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逐渐淡漠,对国家和集体事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极少数贫困群众甚至认为,脱贫攻坚是党委政府的事,与己无关。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中部一些贫困县调研发现,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过程中,虽然中央一贯要求扶贫先扶志,要激发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但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实际中仍然出现急躁症,想方设法从容易出成绩的显性物质帮扶方面做工作,对见效慢的隐性精神帮扶有畏难情绪,甚至置之不理。一些县乡干部谈及脱贫攻坚的建档立卡、产业项目、精准措施等头头是道,但一谈及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就满面为难,感到贫困户脱贫有望扶志无方。有的基层干部甚至仍然认为,扶贫就是简单的给钱、给物、上项目。

 

  “这种重当前轻长远、重物质脱困轻精神帮扶的认识误区和工作模式,实际上助长了少数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扼杀了最基层的生命力。”山西省和顺县委副书记任拥东说。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其“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转变传统扶贫观念,并在具体工作中多方着力。

 

  山西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既是中央对新一轮脱贫攻坚的要求,也是基层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各级各地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传统给钱、给物、堆项目的片面扶贫观念。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克服拖延症,也要克服急躁症,下足绣花功夫,在紧抓物质脱贫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少数贫困户的精神帮扶。既要让贫困户口袋鼓起来,也要让其精神立起来,不给脱贫攻坚留隐患。

 

  任拥东、贾定龙等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把贫困地区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教育、引导农民,以及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定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打根基与见效益并重。通过培训等手段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其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发挥好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永续发展能力”,任拥东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