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中考誓师怪招迭出折射办学浮躁症

2014-04-03 18:14来源:中国教育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中考动员何来“文物古迹风”、“革命抗战风”、“感动催泪风”?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只是办学者把持不住自己的心动。

  距离中考已不到百日,北京市多所中学已相继开始考前动员,誓师大会花样翻新,各出奇招,有“文物古迹风”、“革命抗战风”、“感动催泪风”等多样风格,办学者费尽心思,却只有部分学生表示确实受到鼓舞,更多学生认为誓师会“很傻很天真”,是在做无用功。

  北京的学校搞这类考前动员已有年头。某校每年中考前全体初三学生都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前往泰山和孔庙誓师。学生在泰山顶上大声嘶吼,以显“一览众山小”,不惧考场竞争对手的豪情。年年誓师留下了经典之作:“同行三载,终到圆梦时。铁骑五百余,挥戈逐鹿八百里。踏遍中原,但求心中无悔意!已是针尖麦芒时,何惧放手一搏?”

  对如此佳作不知办学者作何感想?学生这么优秀,何须大费周章赴外地誓师?或许办学者认为唯有在泰山之巅,学生才会有此神来之笔,那以后是否全国所有中学的语文课堂直接搬去泰山得了?不过真要如此,学生成绩提高固然是好事,只怕办学者念兹在兹的中考排名要成大问题了,神来之笔如出一辙,如何区分得了名校和普校?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同是这所学校的考生泰山下“誓师”之后,次日再到曲阜孔庙誓师,既占用了周末宝贵的复习时间,又需父母资助车费、住宿费,但学生们多表示值得,“毕竟是考前一次放松”。如此看待朝圣之旅,岂非对圣人的大不敬?办学者煞有介事搞“誓师”,希图让学生紧张、紧张、再紧张,而学生却是“又得浮生半日闲”。这两岔里阴差阳错的,真要是誓师之后中考出了成绩,到底算紧张的功效,还是放松的作用?

  今日国内中学对考试之重视几近走火入魔,媒体时有报道,公众早已见怪不怪。只是自古以来,学校就被视为文明之地,不得言“怪力乱神”,现在却整出什么“泰山封禅”、“孔庙许愿”一类的荒诞之举?同思想政治课上讲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去那么远,这“身教重于言教”的规律,堂堂办学者难道都不知道?

  以现在任职资格的要求,办学者都必须掌握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不应该不知道考前施压,是一件犯忌的事。今日中小学很多走的都是应试教育的道路,奉行的都是“题海战术”的策略。平时学生已立志“做完天下的题目”,弄得学习哪一门课都了无生趣。考前略微放松,可以让头脑中已有的认知得到自我条理化的机会,考试时才不会乱麻一般,不知思路和答案在哪里。学生把“孔庙誓师”当做放飞心情的一日游,说明亟需从题海压迫下的麻木和麻痹中解放自己,恢复常态。何以有多年教学经验,理当将教育心理学用到纯熟的办学者,反不如学生明白?“平常心即智慧心”,学生放松了,智慧自然源源而来,办学者却紧张不已,弄得智慧全无,昏招迭出。

  办学者的紧张来自于对教育过于功利主义的追求,所谓“利令智昏”。今日不少办学者甚少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人格和社会等方面的成长,只顾中考、高考这些“一考定终身”时刻的表现。虽然背后有家长的要求和上级的考评,但无可否认,也有办学者图学校一时的名望和随之而来的生源,以牺牲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为代价,争一个名分的念头,每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成为办学者的“绩点”,似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家性命。所以,本该着急的学生能忙里偷闲,办学者却一刻放不下心来,不把学生折腾到像他们一样神经兮兮,就无法安定下来。何来“文物古迹风”、“革命抗战风”抑或“感动催泪风”?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都只是办学者把持不住自己的心动:名目繁多的誓师不过如同写文章时心存障碍,点一支烟来转移焦虑而已,尼古丁成瘾不可能带来文思泉涌。问题是,将祖国的未来交给如此浮躁加焦灼的办学者,家长、社会和国家能放心得下吗?如此教育会不会真的“毁人不倦”? (作者顾骏,系上海大学教授)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